Nomad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香港巴馬丹拿公司

向下

香港巴馬丹拿公司 Empty 香港巴馬丹拿公司

發表  Harrison 2013-07-23, 16:41

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supplement/special/art/20130708/18326177
香港巴馬丹拿公司 22155654 

從公和洋行到香港巴馬丹拿公司,這家屢獲殊榮的百年建築及工程師公司,屹立145年不倒,它從不以建築來溫暖人心自居,卻以風格多樣的建築物,建構了上海外灘與香港中環的面貌。
記者:邵超
攝影:蔡家輝、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
香港巴馬丹拿公司 Fk02p■香港總部共有六層,在這裏,沒有比建築模型更好的「擺設」。
滙豐銀行一鳴天下響
香港擁有過百年歷史的建築及工程師公司,有巴馬丹拿和利安。
來到巴馬丹拿位於鰂魚涌的總部,先映入眼簾的,是一系列中環建築作品的模型,即使模型是黑白製作,但身為香港人,不難認出那幢是渣打銀行、娛樂行、畢打行、交易廣場、怡和大廈和太子大廈等等,這組中區商業建築群作品,幢幢獨當一面,數目如此可觀,只因這家公司早在十九世紀已經佔領中環。那世紀的作品如開山作德國會所(1872年)、渣打銀行(1878年)、香港滙豐銀行大廈(1883年及1935年)、香港會所(1887年)等古典建築,早已消失於歷史。事實上,香港早期有很多傑出華人建築師創立公司,可惜多隨着建築師本身離世而消失,巴馬丹拿能屹立百年而不倒,因歷代皆有著名建築師及工程師加入當合伙人。
1868年,英國建築師William Salway在香港開創建築事務所,也即巴馬丹拿前身。1880年代,建築師Clement Palmer加入事務所,不久即憑滙豐銀行(1935年)而一鳴天下響;1895年,他與合伙人Arthur Turner被授予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會員資格(RIBA),事務所也正式易名為Palmer& 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,即巴馬丹拿。

香港巴馬丹拿公司 Fk04pzok■Malcolm Purvis在1960年代加入巴馬丹拿,退休後出版公司百年歷史書《Tall Storeys》,內有篇幅講述William Salway事迹。
爭雄上海灘
香港,從來欠缺的都是土地,像很多公司,巴馬丹拿近年也參與更多北上及亞洲項目,不過其實早在二十世紀初,它與上海已經有着深厚的淵源,話說為讓世人更了解上海外灘古典建築群的身世,現在有學者決定為建築物重寫銘牌,以介紹其歷史背景和存世價值,而首批共二十三座獲重寫銘牌的建築物當中,負責建築設計總其成的,公和洋行便佔了十座。
時鐘撥回二十世紀初的上海,那年頭外資銀行爭雄上海灘,巴馬丹拿適逢其會,跟隨客戶北上發展,公司派年輕建築師George Leopold Wilson做開荒牛,結果憑有利大廈(現址外灘3號)一炮而紅。公司其後把總部遷往上海,開始使用中文名「公和洋行」,代表作還有和平飯店北樓(1932年)、中國銀行(1935年)、江海關大樓(1927年)和揚子大樓(1916-1918年)等等,公司事務所也成了自己作品之一,及後中日戰爭爆發,巴馬丹拿撤出上海,直至1990年代才重臨舊地。事務所在戰後重新進駐香港,其後規模日益壯大,設計及工程開始遍及香港和東南亞各城市,現時巴馬丹拿在全世界總共有廿一個海外分公司,員工人數約一千九百人,近兩年世界排名都打進十大之內。

代表作編年史


香港巴馬丹拿公司 Fk06p
■德國會所(1872年):十九世紀初人人對古典建築趨之若鶩,巴馬丹拿第一件作品便精雕細琢。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香港巴馬丹拿公司 Fk08p
■Beaconsfield Arcade(1880年):已有技術建多層建築,為香港首座多層購物商場的設計。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香港巴馬丹拿公司 Fk07p
■香港滙豐銀行大廈(1883年):前後座向的走廊皆不同,Palmer因此優美建築而成為合伙人。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

香港巴馬丹拿公司 Fk09p
■香港滙豐銀行大廈(1935年):當時亞洲最高及全港首座設有冷氣的建築物,已見受Art Deco風格影響。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香港巴馬丹拿公司 Fk10p
■怡和大廈(1973年):香港首幢摩天大廈,蟬聯多年亞洲最高,現代風格但融入中國「月圓窗」特色。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

香港巴馬丹拿公司 Fk11p
■交易廣場(1985年):李華武作品,以圓及方佈局,獲香港建築師學會銀獎。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香港巴馬丹拿公司 Fk12p
■北京東方廣場(1999年):重返中國市場矚目作,建築融入中國庭院特色,獲國內多個建築大獎。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香港巴馬丹拿公司 Fk03p■香港會所已清拆,剩餘這個半圓形細節做留念。
高地價壓抑建築創意
巴馬丹拿集團的名字,經常出現於天價建築項目的新聞裏,引起保育爭議的何東花園、五億造價的哈羅國際學校、星爺的天比高等等,都耳熟能詳。
幾何設計是董事李華武簽名式風格,作品常見方形、圓形等元素,他把這種風格應用在首個香港住宅作品──薄扶林沙宣道42號豪宅項目,獲得1979年香港建築師學會Honourable Mention。「早期豪宅,地段比單位面積更重要,中區、山頂、南區等就是好地段。那年代沒有豪華會所,現在豪宅的建築方向,要有豪華會所、泳池、遊樂場、延伸的景觀等。」李華武認為除少數例外,其餘香港豪宅項目都不及中國、新加坡和台灣等地:「香港人花大量積蓄於置業,他們從示範單位及樓書所獲的資料很少,也鮮有關心樓宇設計和質素,這樣很悲哀。」無論好壞都照單全收,發展商也樂於繼續自己的遊戲規則,沿用穩賺的成功設計,倒模樓盤便是這樣煉成的。在香港,土地、時間都是奢侈的,「香港發展商已有既定的建樓模式,給予建築師的創意空間不足,同時挑戰性也是最大。受高地價政策影響,當發展商以億元投地,只能剩下少許金錢用於建築,建築工程要做的便是與時間競賽。」龐力補充:「所以市況差時,我們反而獲得更多機會,因為我們可以提供到更具創意的解決方案。」

香港巴馬丹拿公司 08fk19pzok■《巴馬丹拿集團》,收錄了140年來的經典建築物。
千幢一面的公屋
香港山多地少,豪宅越來越少獨立屋,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摩天大廈湧現,連半山也興建數十層高的豪宅,可能是港產特色。
數近年矚目的山頂獨立屋,星爺的天比高肯定佔極重份量,李華武說:「天比高建在陡峭半山上,花了很長時間將建築物融入環境,階梯式設計,善用兩層台階作花園、瀑布及其他水景。」巴馬丹拿也參與公屋設計,如彩虹邨、祖堯邨、穗禾苑、祈德尊新邨,全是獲獎作品。龐力回憶直至八十年代,房委會、房協也有邀請建築師設計公屋,令各屋邨設計風格紛呈,但其後成立專屬設計部門,使用標準設計,屋邨就再無獨特風格可言了。因為涉獵不同範疇的建築工程,巴馬丹拿可以將商業及豪宅的技術或設計,應用到接近群眾的公屋設計上。擅長公屋及教育機構設計的龐力,說七十年代只有商業大廈以十字型為設計,便嘗試在首期居屋穗禾苑(1980年)以此為基礎,而三層共用一個電梯平台建構鄰舍社交空間,早在半山梅苑(1973年)應用。但凡事有正反兩面,隨住年代變遷也有了新基準,穗禾苑因獨特設計而榮獲香港設計師學會銀獎,但以現代標準而這,每層樓都附設電梯,才能符合無障礙空間的要求。

出色住宅


香港巴馬丹拿公司 Fk14p
■山頂天比高(2007年):採用階梯式設計,將四間獨立屋分為上下台階依建。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香港巴馬丹拿公司 Fk18p
■祈德尊新邨(1989年):獲香港建築師學會優異獎,每三層設置中央電梯,設有一幢低層長者宿舍。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香港巴馬丹拿公司 Fk21p
■穗禾苑(1980年):龐力作品,十字型設計,每三層設中央電梯,滲入大量圓形元素。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香港巴馬丹拿公司 Fk15p
■薄扶林沙宣道42號(1979年):十二間豪華別墅以純幾何圖案佈局,每幢三層高,躍層式設計,通風採光較佳。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香港巴馬丹拿公司 Fk17p
■祖堯邨(1979年):設老人院及泳池,規劃跟私人屋苑無異,獲香港建築師學會優異獎。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香港巴馬丹拿公司 Fk16p

Harrison
Harrison

文章數 : 7870
積分 : 9327
威望 : 0
注冊日期 : 2012-01-29

回頂端 向下

回頂端


 
這個論壇的權限:
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