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omad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朱維德 朱翁

Nomad  :: Hiking :: Nature

向下

朱維德 朱翁 Empty 朱維德 朱翁

發表  Harrison 2013-07-21, 19:26

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supplement/travel/art/20130721/18342118
朱維德 朱翁 1409412747 good 


[您必需注冊登錄才能查看本圖。]

談起旅行,腦裏即時想起日本、韓國、泰國、台灣,這是香港人最愛。有多少人當本地旅行是一回事?香港著名旅行家郭志標撰寫了《香港本土旅行八十載》,黑白照片裏的人和景,顯得陌生卻有趣,書中一個個旅行家的名字,沒有哥倫布蜚聲國際,卻是實實在在為本地旅遊發展付出努力,昔日的旅行熱點,可能隨着城市發展變遷,老一輩的香港旅行家,到八十而不怠。這次訪問四個第一代及第二代的香港旅行家朱維德、陳溢晃、梁榮亨和郭志標,翻看他們的舊相簿,搭乘老照片時光機,帶我們回到那些年——一個旅行隊可以集結數百熱愛行山人士的火紅年代。


記者:邵超
攝影:陳盛臣、陳永威、部份照片由受訪者提供



朱翁 八十而不怠
朱維德(朱翁)曾因移民缺席香港行山界多年,也未聞有何入室弟子,但當教師出身的他早在無綫開台時,已主持《香港掌故》,撰寫28本書,都是講古講行山講旅遊,由本地玩到中國內地,他都是專家。他創辦的朱翁旅行團,以食得好住得好著稱。這位膚色紅潤的老人,今年83歲,是香港碩果僅存的第一代旅行家,同期的庸社創辦人吳灞陵和山海之友創辦人李君毅已經仙遊。堅持的理由?「每次旅遊欣賞過的風景和認識的朋友,都是一種收穫,日子久了,收穫也越多。」他也不怕變遷,好與壞,那是一種享受的過程。
年輕力壯的朱翁有個外號叫「一尿過三山」,即上廁所一會,他已攀過三座山頭。「一齊的行山友,個個都是教頭級數,從前行山無規劃,每次行山結束便簡略討論,翻風落雨都靠自己。我不怕背重,有個外號叫『設備最佳獎』。」看似隨意,但這位老人在年輕時已懂養生:「無論好天落雨,我會準備超薄雨衣,以防濕身病倒。」看過香港景色數十個年頭,朱翁談到心中最佳美景,依然激動:「大浪灣有四灣,西灣、鹹田、大灣和東灣,從鹹田灣上山回望,嘩!蚺蛇尖、東環山、長咀,然後是白浪滔滔的藍海,下面四灣層伏,全香港第一靚景。」




[您必需注冊登錄才能查看本圖。]
■香港歷經多次填海,海岸線變化最大,朱翁收藏這張銅鑼灣老照片,攝於天后廟道口。(朱維德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■在奇山異石上題字,似乎是中國人的通病,朱翁(右)指國民黨退休軍官在香港很多地方留下墨寶,現在當然已擦掉不復見。(朱維德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■維多利亞界碑共有七個,朱翁指相中這個位於薄扶林道頂的界碑,永別亭已拆,界碑旁已建有公園。(朱維德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■赤鱲角有古村,也有奇山可行,建機場消息一出,朱翁即到該處留影,為本土歷史留下紀錄。(朱維德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■朱翁對於城市變遷沒有評論好壞,只享受研究樂趣,圖中六十年代深井一帶,從山上俯瞰,寧靜怡人。(朱維德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■昔日赤鱲角奇石遊,七十年代行山隊穿上牛仔褲行山,朱翁指是時髦,也貪其耐磨耐穿。(朱維德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■聽朱翁說,獅子山上五、六十年代有座儍人塔,由五個國民黨退休軍官每天晨運背伏三合土搭建儍人塔並題字。(朱維德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■此書非朱翁最重要的著作,但當中赤鱲角等地方新舊變化,較少人提及。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[您必需注冊登錄才能查看本圖。]
陳溢晃 旅遊學術化
人說陳溢晃有旅人的豪邁,他的瀟灑不是裝的,他數十年來堅持周日帶隊,當中包括母親離世的一天,第一任妻子也因他的堅持而離異,旅遊已成他的天命。「首先你要確立這是對人和社會有益的事,加上有志同道合的人,便會堅持下去。」生性愛自由,堅持不倦,可能來自於他的背景,他家境不富裕卻沒負擔,年輕時跟隨「山海之友」旅行隊的李君毅遊歷,到1972年創辦正剛旅行隊,宗旨是「培養正直性情,增加剛強體質」,強調行山活動不是一種競賽運動。「人走進大自然中,所包含的事相當多,上至天文,下至地理,中間是人際關係,學之不盡,有了求知的慾望,從而加強興趣。」他倡導旅遊學術化,把旅遊當作是人生的一場重要學習。「隨着歲月增長,你的收穫會更多。」這種淡泊的人生觀,令他甘於守着一間小小的書店香山學社,他的居所也在這裏,一間小小的陋室。




[您必需注冊登錄才能查看本圖。]
■大帽山年年結霜都吸引香港人登山拍照,但近年多中空寶,看六十年代陳溢晃與朋友手拿大冰塊,倍感羨慕。(陳溢晃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■現今行山帽多着重防曬功能,六十年代,陳溢晃與山海之友的隊員,多戴工人帽行山護頭,甚為趣怪。(陳溢晃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

[您必需注冊登錄才能查看本圖。]
■菲林相機及曬相都不屬於當代,鍾情菲林相機的陳溢晃,當年製作全景照,並無電腦軟件,須做手工剪貼。(陳溢晃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■當年不少女性參加行山隊,身手不輸男子漢,陳溢晃兩任妻子都是在行山隊認識。(陳溢晃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

[您必需注冊登錄才能查看本圖。]
■早年替山海之友旅行隊做義工領隊,多神氣。(陳溢晃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■香港現存最老的行山隊庸社,已走過81年。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[您必需注冊登錄才能查看本圖。]
郭志標 開拓民俗研究旅遊
行山隊一直是義務性質帶隊,香港旅行家中年代表之一的郭志標,看着全盛時期數百人一團,降至現在數十人至百餘人,在本地遊旅行團氾濫的年代,人稱標叔叔的他今年60歲,在1997年創辦獵影遊,開闢民俗民情本土特色旅遊,還設有考勤制度,務求參加者累積知識,但這個持之多年的制度,也不敵現今疏懶忙碌的人而取消。說時有點意興闌珊,但他對於旅遊的熱情不減,今年出書《香港本土旅行八十載》便是一個很好的總結。「從前旅遊是為興趣而參加,尊重領隊,現在便不同了。從前相機很罕有,現在攝影普及,我們透過行山之餘,將攝影混合入自然景觀、古蹟、民俗民情,三合為一,影相不覺沉悶。」他認為本土旅遊不局限於接觸大自然,城市遊可以探討不同社區的風俗,擴闊視野。




[您必需注冊登錄才能查看本圖。]
■海線活動涉及的風險比山線大,七十年代遊艇停泊後,須乘坐搖櫓駁艇上海灘或海島。(郭志標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■已經消失的西貢雙鹿石澗的鳴幽瀑,當時美景不再。(郭志標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■昔日資訊不發達,由報刊及旅行隊撰寫的旅遊書,是重要的資訊。(郭志標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■郭志標參觀沙洲天后誕儀式多次,三聖墟村民會請天后至三聖墟,甚有本土特色。(郭志標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■沙嶺盂蘭盆會裏,有村民混合飯和水塗於鬼王口,邊說食飽飽。(郭志標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■每個地方舉辦的盂蘭盆會都有不同特色,坪洲盂蘭節為鶴佬人舉辦。(郭志標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■郭志標在書中提及六十年代左派工會舉辦的旅行,常有革命歌舞助興。(郭志標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■赤鱲角叠石,郭志標說當年多少人攀上石頂,抱着石頭拍照。(郭志標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■搜集郊野公園紀念章,是旅遊的另一樂趣。(郭志標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■八十年代,可在屯門嘉多利碼頭乘船前往赤鱲角遊覽。(郭志標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[您必需注冊登錄才能查看本圖。]
梁榮亨 外島專家
辦旅行隊沒發達,16歲開始跟旅行隊行山的梁榮亨選擇了挑戰自我,在1997年做全職旅遊人,同年自資開設出版社。今年61歲的他,剛舉辦完六十周年晚宴,紀念他分別在友峰旅行隊及他創辦的友晟之友十五年的半生傳奇。「我覺得半生人,為這兩隊旅行隊打拼,我覺得是有它的紀念價值。」認識梁榮亨,多是隨團前往香港外島,如赤洲、果洲、東平洲等。他有一項本領,便是打破前人老師教學生的沉悶教法,當日乘船往果洲群島的個半小時時光,總會聽到他生動的解說,那些本來無名的奇岩異石,他便替其取了貼切的名字,如月球崖、北奶頂、南奶頂等。「改名是三分真實,七分想像,有了名字,參加者便會覺得較生動。」玩海線,風險比山線更大,何況今人不聽領隊安全勸告,也愛投訴,幸好有一班老朋友幫忙做義工。都說行山磨鍊人的鬥志,他跟很多同輩及前輩一樣,依然本着「只要有一日我仍然能動,我仍然會堅持下去」的鬥志帶隊遊遍香港及內地的奇山異水,拍下很多攝影佳作。「有時30幾度藍天白雲易中暑,最靚的相,通常用生命來換取的才拍到。」




[您必需注冊登錄才能查看本圖。]
■香港東極東平洲,擁有多個奇石景點,如更樓石、龍落水等,梁榮亨拍下日出美景。(梁榮亨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■梁榮亨為香港多個奇石景點改名,赤洲的赤漠迷城是傳誦之作。(梁榮亨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■這塊肥豬石太過神似,毋須加添過份想像。(梁榮亨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■梁榮亨說改名三分真實,七分想像,黃竹角咀的鬼手岩形態卻百分百易估。(梁榮亨提供)
[color][font][url][/url][/font][/color]
Harrison
Harrison

文章數 : 7860
積分 : 9317
威望 : 0
注冊日期 : 2012-01-29

回頂端 向下

回頂端


Nomad  :: Hiking :: Nature

 
這個論壇的權限:
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